「朋友」是我們非常熟悉,卻又常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名詞。在這個網路盛行的世代,每個人的交友圈似乎都擴大了,然而彼此的關係卻越來越淺薄。即便如此,朋友在每個人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甚至不可或缺。
作者提出八個重要的觀點,協助每個人檢視自己與朋友之間的關係,學習建立長遠、穩定、深厚的友誼。
在本書中,你會發現一個顛覆的真理:當你敞開自己,勇於真實,你必能享受結交一生摯友所帶來的大喜樂!
NT$250 NT$225
ISBN:978-986- 6521-34-8
作者:約翰.湯森德 John Townsend
頁數:192頁
規格:平裝/雙色印刷/21×14.8cm/290g
「朋友」是我們非常熟悉,卻又常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名詞。在這個網路盛行的世代,每個人的交友圈似乎都擴大了,然而彼此的關係卻越來越淺薄。即便如此,朋友在每個人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甚至不可或缺。
作者提出八個重要的觀點,協助每個人檢視自己與朋友之間的關係,學習建立長遠、穩定、深厚的友誼。
在本書中,你會發現一個顛覆的真理:當你敞開自己,勇於真實,你必能享受結交一生摯友所帶來的大喜樂!
約翰湯森德博士是美國非常知名的心理學家暨輔導專家,曾經與亨利克勞德合著美國ECPA金章獎得獎作品《過猶不及》、《為孩子立界線》等多本暢銷書。同時他也主持廣播節目NewLifeLive,在全世界160個國家播出,擁有超過三百萬聽眾。
致謝
前言
附錄 小組討論
不久前我和一些朋友共進午餐,話題轉到友誼上,由於我已針對此主題研究了好一陣子,所以就拋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摯友對你有多重要?」當時我只是想非正式地收集一些資訊。一陣短暫沈默後,大家紛紛拋出以下對於朋友的看法:
這些都是經過深思的正面答案——也都是可預期的回答,代表了大部分的人對摯友的看法。這時有一位我認識不久,一直默默不語的女性終於開口說話:「要不是這些生命中的摯友們,我今天不會在這裡。」
我聽出她話中有話,於是問道:「妳是說,妳的人生大概不會是目前的情況——是類似這樣的意思嗎?」
她直視我眼睛,說:「不是。我大概不會在這裡,現在,不會在這世上。」
我感到談話的層次改變了,因為在座沒有人預料到這樣的答案,同時也把我們提升到全新的領域。說這話的瑞秋不是那種會讓人把她和遭逢危機或歷經重創聯想在一起的人,她是年過四十的專業女性,已婚,有兩個小孩。
於是我請她和大家分享她的故事,她說過去曾經有好多年,她處於痛苦的掙扎之中:受虐的童年,夢魘般的第一段婚姻,而最難熬的是她其中一個小孩過世,她說最後這個打擊幾乎讓她爬不起來。我問她是如何熬過這麼大的難關,她說:「靠著上帝和三個朋友。」在她最黑暗的那幾年,是上帝還有三個朋友——三位摯友——在許多方面幫了她一把。他們傾聽、支持她,當孩子生病時到醫院陪伴她,不管她覺得人生待她如何,他們都不會阻止她表達;她沒工作沒收入時,他們借她錢;當她幾乎不能動的時候,他們載她去教會,接受心理治療。「這就是我說如果沒有她們,我大概不會在這裡的意思」,瑞秋再次強調。
我一開始用這個真實故事來說明現今面對摯友關係的一個問題:朋友的真義和力量已遭剝奪,重要性也被稀釋了。朋友,尤其是摯友,變成很普通的一件事,普通到就好像只是在說:「我們剛決定晚上不出門了,就待在家看重播節目。」這一類經常發生的生活小事。這沒什麼不對,友誼代表的似乎就是舒適又安全的一段關係——此外別無其它。但是瑞秋對友誼的看法可不是這樣,而我跟她的看法一樣。她把摯友視為救生索。她那三位朋友不只是幫忙、鼓勵她而已,他們至關緊要,是她存活所必需的。我認為友誼應該包含更多:朋友是我們訴說內心最深處夢想、需求和疑問的對象,是我們的生命線、救生索,甚至是帶給我們生命的人。現今友誼的力量與意義之所以被稀釋沖淡,我從與人或各種機構共事的經驗中觀察到幾個原因。第一,許多人一開始就是孤立的,儘管他們希望有更親近的朋友,但早年的經驗使他們學會沒有摯友也能活著。他們或許無法信任,或是過往曾經被朋友傷害,不管什麼原因,總之即使身邊有很多人圍繞,他們仍是孤單的。另外有些人則從未察覺自己內心的需要,他們的經驗僅止於跟別人有正面愉快的談話,他們覺得這樣就夠了。對於在困難中掙扎的人他們雖感遺憾,但自己從未經歷過任何「靈魂的黑夜」,更沒有熬過黑暗而大大慶祝的時刻,也就沒有令他們很想與人分享的時刻。另外有些人則不具備建立深入關係的技巧和能力,只把交朋友的精力幾乎全用在異性上,所以對於非浪漫關係的朋友需求度不高。他們沈溺在兩人世界,而兩人世界則容不下摯友的存在。此外,有些人除了親近的家人以外,很難敞開胸懷接納其他人,非家人就打不進他們的圈子。當然還有其它的一些原因阻撓了我們體會友誼——尤其是摯友的好處。
我們缺少耶穌重視朋友的態度,耶穌對門徒說祂不再稱呼他們為僕人,而說:「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翰福音十五章15節)。祂將這兩種關係作了區別:僕人和朋友大不相同。對僕人你會下命令,但對朋友你傾訴心事。吃午餐時你告訴侍者咖啡要續杯,他就照做。但是面對朋友,你會請他幫你再倒一杯咖啡,並與他分享昨晚為了照顧生病的孩子,你幾乎沒睡。你會讓朋友知道你的近況。
此外,耶穌在地上的日子近尾聲時,於客西馬尼園禱告,心中甚是憂傷,幾乎要死,祂請三個跟祂最親近的朋友——彼得、雅各和約翰,同祂警醒片刻(馬可福音十四章32-34節)。想像一下,神竟親口邀請三個朋友支持祂!耶穌竟然如此依賴朋友,這樣似乎「不屬靈」。我們的刻板印象是祂應該單單仰望天父的支持,但事實是耶穌為我們示範了與神與人的連結都是必需的。
我認為近來絕大多數人都失去了享受摯友情誼的機會,我們多半選擇穩妥的作法,很少人能有像瑞秋那樣的體驗。盼望這本書能幫助你獲得友誼的最大益處,因為當你有幾位真正的摯友,也懂得如何維繫情誼,你的人生肯定會更美好、更充實、更豐富。
我們往往沒有時間精力結交許多摯友,所以知道如何結交真正的摯友顯得更為重要。當有人說我有很多摯友時,就是一個徵兆:表示此人不太明瞭什麼是真正深交的朋友。
關於摯友,從古至今有名的例子不少:聖經中大衛和約拿單、政治家羅斯福和邱吉爾、作家魯益師和托爾金、歌手法蘭克.辛那屈和狄恩.馬丁、影星麥特.戴蒙和班.弗烈克、名主持人歐普拉和蓋兒。這些人之間的友情令我們著迷,不只是因為他們都是名人,有部分原因是,這種持久的安全朋友是我們都想要的。
絕大多數人並未體會到友誼的最大好處,你或許從摯友那獲得很多的溫暖、理解和鼓勵,你們分享人生的經歷,但我相信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定還可以有更豐富、成長與充實的友情。想想看你是如何用心地在生命所有重要的領域上進步和成長:
可是對於友誼,我們卻不太留意去用心經營。我們不常把焦點擺在摯友身上。為了使關係更深入,請稍微停下來想想摯友名單上那幾位特別的人,問自己兩個問題:
對於友誼的「潛能的問題」,我有親身體會,而當我應用所學的原則,就看到美好的結果。最近我跟一位摯友共進午餐,我們談到彼此在對方某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我想我們早就瞭然於心,只是從未說出口。經過那次談話後,我們都深深地感覺:「這人是我一輩子的好朋友。」那次談話幫助我們更深思考友情可能發揮的各種潛能。
跟這種想法最靠近的就是男女相愛的關係——夫妻和男女朋友——很多傑出的研究和原則皆有助於增進親密感、加強溝通、深化關係。雖說在愛情的世界裡也可建立摯友關係,理想上配偶應該是我們的朋友,但和愛情或婚姻封閉的關係不同,在友誼的世界中能擁有較多的朋友。在接下來的篇幅,我們將更進一步說明相關的觀念和原則,幫助大家充實和豐富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你或許擁有健康的兩性關係或婚姻,但是無論如何,研究一再指向一個結論:生活的所有層面都深受友誼的影響。友誼不是奢侈品,也非錦上添花,乃是生活必需品。
自從1970年代以來,學者一直在研究社交孤立的效應,發現了壓倒性的證據。研究證明人的關係若被切斷,身心健康狀況就會持續衰弱下去。1
友誼甚至影響到我們的財務狀況。最近有一份長期的研究發現,假如你在高中時被某人列為摯友,那麼你將來的收入會多百分之二。這份研究也發現倍增的效應,若被五人列為摯友,那麼以後的薪資收入將提高百分之十。2
層出不窮的科學數據都支持聖經對於友誼的教導: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道書四章9-12節)
在人生路上「跌倒」,卻沒有讓你信賴的人可以訴說,那是什麼樣的心情呢?當我們孤身跌倒,要重新站起來確實得多費一些力氣。
友誼其實是我們童年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嬰兒來到世上並不是馬上就交好朋友,而是找母親成為生命支持系統,那是寶寶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關係,在這關係上他們開始體驗如何與人連結、什麼叫信任和伸手,這些都是為了將來所有的人際關係作準備的。當他們發現最舒服的地方是在關係裡,而與人連結能使生命更美好,從此他們就能夠跟父親連結,之後更能與兄弟姐妹連結。
大約在四歲到十一歲之間,小孩子會漸漸對朋友感興趣,並逐漸投入友誼之中。早年與家人的經驗使他們預備好隨時可以離開最初的關係,躍入廣大的社交世界,這是神所設計「離開與聯合過程」的一部份。(參見創世記二章24節)學校、玩伴、球賽、音樂會和教會的弟兄姐妹關係,都是在這段期間中蓬勃發展。
這時孩子的社交關係往往開始跟家人關係競爭,父母必須建立與孩子年齡相稱的平衡,好讓這兩種關係各得其所。父母常見的感受是,孩子好像不再把家視為特別的地方了,但若這個家對孩子仍是一個美好、溫暖又穩固的基地,則多半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徵兆。
接下來的友誼爆炸就必須讓位給青春期的浪漫情愫了。大約從十二歲開始,這是一段分不清同性之愛與異性之愛的困惑時期,基本上會持續到二十多歲。這一切都有助於預備年輕人最終能像成年人那樣,建立一個成熟的支持系統,約會、結婚、生兒育女,最後的成果是健康的人際關係,其中包含浪漫關係與非浪漫關係在內,提供我們所需的連結與成長。
這整個過程就是我們生活中心的轉變,從「原生家庭」轉變到自己的朋友和新的家庭。朋友作為「離開與聯合」的一部份,漸漸成為愛、關心、指引和興趣的來源。至於原生家庭若是充滿愛的健康家庭,也會是這過程的一部份,但不再是中心了。神的宏大計劃是:讓年輕人帶著從小在家裡學到的種種品格振翅高飛,並把它應用到他們的新生活裡。從這個角度來看,朋友就是我們的「第二家庭」,他們延續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使我們在情感上、關係上、靈命上和專業上日漸成熟。他們也提供我們原生家庭可能沒有的成長要素或幫助我們療癒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
耶穌曾以自己的生活經驗說明「第二家庭」:
當下,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站在外邊,打發人去叫他。有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著,他們就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在外邊找你。」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就四面觀看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馬可福音三章31-35節)
換句話說,凡是擁有相同屬神價值觀的朋友,就成為我們所需的家人了。
我曾協助帶領一個想要加深與自己、神和彼此關係的小組,那是一連串坦誠示弱和拉近距離的經驗,組員們都冒著很大的風險彼此敞開,發掘出未曾體驗過的深刻友誼。經過幾個月的聚會後,我請大家針對小組的進展作些回饋,有一位成員說:「這就是基督的身體應有的功能吧!」
談了以後我才明白她是指新約聖經裡所有提到有關「彼此」的教導,而這些教導應當表現出所有最美好、最崇高的關係:掛念、尊敬、彼此同心、不論斷人、接納、忍耐、饒恕、教導和勸勉、激發愛心與行善,並打從心底彼此相愛。這是友誼應有的樣子,同時也是一家人應有的樣子。
執筆的時候,我的兒子們都上大學了,內人與我必須不斷地調整心態,適應兒子們已不像從前那樣戀家的事實,他們經常往外跑及以朋友為重了。雖然我們仍與兒子保持很好的連結關係,但他們的生活重心顯然是「在外頭」了,當然這也是必須的。
同樣地,作為一個人際關係專題的講員,我有幸向許多子女已成年的父母們演講,雖說他們永遠是爸媽,擁有共同的生活經驗、也受到兒女的愛和尊榮,但他們同時也接受自己不再是子女生活的重心,而且正從中心移往旁邊了。這個轉變不容易,每個作父母的都必須抗拒自身要求青少年和青年子女完全以家庭為重的衝動,我們必須放手,讓他們去結交摯友,像我們自己擁有真摯友誼一樣。
他們正在學習依照從小在家中學到的原則,成為別人的好朋友。
作為心理學家和關係專家,多年來我一直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發現了一些能增進摯友關係的原則。我運用這些原則在我自己的生命中,我很幸運有一群永遠的摯友,陪伴我走過多年的歲月,我無法想像若沒有他們,在這世上的日子將如何,為此我非常感謝神。
不久以前,我問幾位摯友要不要談一談,給我們的友誼來個「評估」?乍聽之下有點怪,尤其這幾位都是我認識幾十年的老友了。要怎樣從「最近你過得如何?」切換到「我們之間如何?」既然怎麼轉都有點突兀,我們索性單刀直入。
我很高興我們那樣做了。我所談過的每一個朋友都跟我說,經過這一番評估後,覺得跟我更親近,也覺得我們的關係更好了,而我的感受也相同。與其中一位深談後發現,我們彼此陪伴度過了順境和逆境。與另一位摯友則體認到,我們都看到對方的長處,而且深信不疑。還有一位則是發現我們友誼發展的一大要素是尊重對方的生活。
我與摯友之間好處遠大過缺點,所以關係才會那麼好,但也不表示沒有疙瘩,有一位朋友說:「我不得不向下調整對我們友誼的期待。」那是他委婉的說法,他認為我在打電話、主動聯繫上做得不夠,他說得沒錯,這部分多半由他擔起。他這一提令我自責,因為我並不想讓我看重的朋友有如此的感受。當摯友點出真實狀況,衝擊往往很大。我告訴他我會改過來,希望在這方面我能成為更好的朋友。
另一位朋友說:「偶爾我會遲疑不打電話給你,因為你好像很忙。」這兩個談話有一共同的看法,就是我常常忙到沒有空主動打一些重要電話。我們談到一件事,究竟是我釋放出「沒空」的訊號,還是他想到要冒風險就算了,因為當一個人說:「現在我沒辦法講電話」,又有何妨呢?最後我們都了解,即使我很忙,我仍需要他這位朋友,我真的很歡迎他打電話來。即使當時我沒辦法講話或見面,我保證很快會跟他聯絡。
還有一點也必須注意,我雖然很想多跟朋友聯絡卻辦不到,這已成為一種模式了。假如你所信任的人不約而同地都告訴你類似狀況,那麼請注意這些像金礦般寶貴的訊息。那時我接收到這樣的回應,於是我花了一些時間深刻反省,改變這些行為,使情況改善。有互相信任的摯友真好,他們會告訴我是否做了足夠的改變!
我真的很看重朋友,我生命中需要他們。有句俄羅斯的諺語:「告訴我你有哪些朋友,我就能告訴你,你是怎樣的人。」盼望這本書和裡面的觀念,能因著加深你與摯友之間的連結,進而幫助你更多地認識自己。
註:
1. Tom Rath, Vital Friends: The People You Can’t Afford to Live Without (New York: Gallup Press, 2006), Kindle edition, chapter 3: “Better than Prozac?” and Farouk Mookadam and Heather M. Arthur, “Social Suppor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4 (2004): 1514-18.
2. Alina Tugend, “Peeking at the Negative Side of High School Popularity,” New York Times, June 19, 2010, B6.